- 文字版
- 原貌版
道教是汉族自创的一种宗教。庐山原是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据《古浔阳记》说,殷周之际,有个姓匡名俗字子孝的道人,结庐于庐山虎溪之上,名“广福观”。他兄弟7人皆好道术,在此修炼百余年,周定王(公元前606—公元前586年)派使乐来访,匡俗不见。后200年,周威烈王遣使亲至其地,唯庐独存,后人遂称庐山为匡山,亦称匡庐。由此可见,道教在庐山传布较早,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本是外来的宗教,一传人就与我国旧有的门阀土族崇奉的玄学相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被统治阶级利用并加以改造,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东晋时,山西名僧慧远、慧永两位大师南下庐山,雅爱其地,在香炉峰下先后建西林、东林二寺,刨净土宗的学说,与“十八高贤”结白莲社组织,著译经书,独树一帜,成为东方净宗的始祖。净宗是东晋南朝时期最盛行的一种宗教。自晋以来,庐山高僧云集,名刹迭兴,招提栉比、宝塔连云,有所谓归宗、秀峰、万松、栖贤、海会五大丛林和300多处梵宇,往来僧众达数千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道场之一,使本土的道教望尘莫及。
在佛道之争中,道教之所以相形见绌,主要是因为没有佛教那么多的经书。为此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就担起了系统编写道书的责任。
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省吴兴县东)人,元嘉末(公元453年)在京都卖茶,文帝命左仆射徐湛宣诏他,他固辞而去,后南游庐山,在山南金鸡峰下瀑布岩前结庐幽栖,在庐山居住17年,编撰了《三洞经书目录》,此为最古的一部道藏目录,又编著道教斋戒仪范等一百余卷,道教仪式因此完成。公元467年,宋明帝令江州刺史请他入京问道。明帝问他道教有多少经书,陆修静说:“道家经书并药方、咒符、图等总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一千零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隐在天官。”当时宋明帝听了他的一番高论,惊叹不已,视同仙人。后来,陆修静在京羽化,由弟子葬于庐山。刘宋王朝下诏,将他在庐山的故居封为简寂观,谥其简寂先生。宋徽宗宣和年间,复封他为丹元真人。
据后人考证,陆修静大造道书的秘诀在于融合改造佛经。陆修静自己也承认:“或采博余经,或造立序说,或回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图。”就是说,他把佛经回换篇目,改头换尾,增添文句,就成了道经。
自从陆修静发明这个方法以后,别的道教徒争相效法,道书果然源源不断造出来,道教的宗教作用开始可以与佛教分庭抗礼了。佛教徒为此愤愤不平,到处告状。但是,统治阶级为了保持两教的均势,也就懒得多管闲事。庐山南麓归宗寺和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取了“暴力行动”,一个和尚跑到简寂观,把袈裟硬套在李老君的偶像上,要李老君“退道为僧”。他们还扬言,如果道教徒不停止这种剽窃佛书的行为,他们要把简寂观改为佛寺。后经官方调解,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道教徒对佛教徒这种强占道观、侮辱教主的行为极为不满。信奉道教的明末大戏剧家李渔在一次游览简寂观时,曾在观门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