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陈健侯(1895―1969),镇江人,清未民初史学家陈庆年次子,江南高等学堂化学系本科毕业,镇江著名中医,虔诚的佛教徒。对《易经》有深入研究,故有“三学(医学、易学、佛学)博士”之称。自幼就酷爱武术,练少林拳,打沙袋,膂力过人,两腿绑铅锭,练习轻功,身手敏捷,能手擒过堂双燕。因精通《易经》,受到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宗师的赏识,后因治好了孙师的痰中带血的宿疾而成知交。孙禄堂收他为徒,孙师对陈说:“跟我学真传,你原先学的,都要抛弃,一切从头学起。”他与陈约法六章:①永不叛师;②不得私传(师傅批准后才能传人),法不入六耳;③不准要师傅教(意思是只有师傅想教时,才能教:徒弟不能主动提出要师傅教);④每式所教最多不得超过六遍(六次不会,从此就不教);⑤与师打斗,不要怕伤痛;⑥学到真传,不得随意伤人。孙师强调说,武功是打出来的,到了师徒对打阶段,千万不要怕伤痛。陈说:“我本是医生,有伤痛我自己会医,不劳老师担心。”陈悟性远过常人,师传一手,已能悟得第二手。师日:“昔日师传徒,师教一手,得一手,今我教汝一手,汝乃得数手。汝悟性之高,昔未之有也。”又日:“徒觅师难,师觅徒更难,得徒如汝者而不授之,无以对吾之师也。”于是孙禄堂决意把三十六手太极拳真传秘传给他。(详见尤志心《孙禄堂授拳陈健侯纪实》(《搏击》2005第7期,《武当》2006年第3--4期)。这套太极拳不计重复之处为三十六(主)手,暗合《易经》的三十六个连体象。此拳以太极为主体,融入八卦、形意之精华而成。其基础是?字手。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字。三十六手,不仅有?字手,而且一招一式都要符合“平、直、圆”的要求。技击含量高,动作难度大。“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这套拳非常难练,没有极好的筋骨和坚强的毅力,没有悟性,是练不成的。陈跟孙师学拳时间一年多(1930―1931),实际学拳时间仅九个多月,形意、八卦、太极尽得之。学成后,孙师曾亲自对他的武功水平进行过两次测试(比试),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绩。陈曾与国术馆的众多名师(孙存周、孙振岱、萧汉卿、李香远、柳印虎等)多次切磋过,顿获好评。孙存周还给陈起了一个“泰山压项”的绰号,孙剑云亲书“名士多世隐,仙人好楼居”的条幅相赠。1931年10月江苏省国术馆关闭后,孙禄堂到北京后独赐函与陈日:“今我北上,尔我师徒之约,虽未全履(指乾坤日月剑、七星杆点穴等绝技未授),但我之神意,汝已得之矣。江湖人无戏言,非我夸口,来京跟我再学二年,汝再苦练十年,天下无敌矣。”陈因家室之累未能如约前往,终身憾之。
陈自得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真传后,悬壶济世之余,深居简出,继续苦练太极拳,钻研《易经》与佛学,把易理、佛理、拳理三者融会贯通成一体。他从《易经》和《道德经》中悟出了修练气功的法门,乾为首,乾走首,缘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