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江苏姜寿海
(接上期)
(二)成型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在武术与道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审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或者说有了雏形。这一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二是武术技艺(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三是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综述这三个方面,使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点的传统文化体系。譬如:《庄子》中有专叙斗剑的《说剑》。《说剑》让我们能具体了解战国的武术发展;其一,斗剑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练兵备战,而是为了娱乐,为满足统治者对剑士相斗的观赏。这就生动表明武术具有了竞技性、表演性与娱乐性。其二,反映出当时斗剑已具有较完备的体制,即,有专门的剑服,有选拔制度,有比赛方法与奖励。其三,当时已出现以斗剑为业的剑士。其四,《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通过庄子这段剑术理论,反映出当时斗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道家学派的先驱思想主张经过春秋时期老子的概括、提升,形成了第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老子》。《老子》在这一时期是道家最具标志性的成果,道家思想也成为中国武术哲学思想中最主要的思想源泉。
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老子著《道德经》,亦称《老子》。楚人庄周(约公元前369一公元前286年)著《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老庄并称成为道家学派主要代表,老庄思想对中国武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意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意识论方面,武术吸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至于武术理论中关于“气”及“天人合一”的许多论述,也都是道学思想的反映。在方法论方面,中国武术主要吸取了道学“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如“庄子论剑”的技击理论,都是道学这些观点的生动体现;再如后世的内家拳术——太极、形意、八卦等许多拳种的技击理论,都是来自道学思想的方法论。由此可知,道学思想对中国武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发展期,秦汉至隋唐
从秦汉至隋唐(公元前221一公元960年),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武术与道学有了巨大的发展。道学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继承先秦道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生方术)文化,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道学与武术有着较为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思想上,中国武术的阴阳辩证观、五行生克观及“因敌变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均与道学来自同一渊源。武术的技击理论原则与道家太极、八卦、五行等理论一致。武术更汲取了道家养生的哲理思维方法,使武术具备了内功修炼体系。从而促使中国武术在这一时期有了迅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