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摘要:霍氏八极拳是长春市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却因高校对传统体育文化认知层次不足和学生缺乏武德精神的思想阐释,致使这项传统体育文化没有被高校体育所发掘。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分别对长春市高校体育院系开展八极拳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对霍氏八极拳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据沧州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之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国范围的八极拳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沧县志》等典籍记载:丁发祥,字瑞羽,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另有说法是因为拳法中常用于攻击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是人身之八极,所以才叫八极拳。其拳术特色刚猛暴烈,与轻柔内敛的太极拳刚好相互对应。由于拳法直接狠辣,杀伤力强,屡成为近代史上保护政要人物的“大内武术”。溥仪、毛泽东、蒋介石的近身侍卫皆习八极。2010年8月八极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极拳现在更是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更传入日本、美国、加拿大及其他国家。
1优势分析
1.1深厚的武学积淀为开展八极拳提供了先决条件
1917年,许兰州由于政治斗争失败到奉天投奔张作霖,李书文、霍师徒二人跟随许将军被聘请在奉天奉军中任武术教官,八极拳的拳法套路开始逐渐传入东北三省。1927年许兰州将军向逊帝溥仪推荐霍殿阁师徒,溥仪聘霍殿阁为他的武术教师,高香亭、霍庆云、边廷杰、魏鸿滨、刘子鸣为他的贴身护卫。霍氏师徒在伪满洲国期间,与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高手、蒙古摔跤高手进行无数次比试,均战胜之,更是奠定了八极拳的功能和价值。新中国成立后,霍式八极拳经霍庆后续的大力传播,已经将长春市发展成为了孕育八极拳的重要基地,并对中国武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影响。
1.2多民族特性促进了八极拳发展的文化内涵
《长春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为肃慎族。秦末汉初,肃慎南支的扶余部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长春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沃土,先后经历高句丽、靺鞨、契丹、蒙古族的侵袭,多民族文化的融汇也成为长春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根据文献记载古时长春地区就居住着女真、汉、渤海、契丹、奚以及西域、波斯、大食等各族,而作为本身具有民族特色的八极拳,通过霍殿阁等人流传于长春地区时,也因受多民族文化特性的影响,结合成了本土的武术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霍氏八极拳。
1.3实战价值的八极拳特质更利于高校军事化管理
八极拳是一种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法,猛起硬落、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拳法中的最大特色。它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军事训练中例如擒拿、背摔、散打等都吸收了八极拳的一些特质,而八极拳的拳法特色与高校实施军事化管理的宗旨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