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整理/心毅
首先祝大家身体健康,拳艺天天进步,将来个个成为太极高手!太极拳生长于中国这个有着特殊文化的土壤,所吸收的养分是多方面的,非仅道家文化。客观地说,太极拳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精髓的拳法,是“三教合一”的。
儒家倡导“大同”,佛家体认“圆融”,道家返修“先天混沌”,太极拳则以“和”为其主旨。一个“和”字却将三教的道理概括殆尽。太极拳的不丢不顶、舍己从人思想,与儒家的克己无私、佛家的无我随缘、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太极拳不是一般的拳法,它充满着哲理,是一种“哲拳”。
太极拳练成了,其实也并不是练出啥东西来,只是恢复本来,物物皆有一太极,人人本来都应该是太极高手。心经里面讲“心无所得”,练太极拳不能以有所得的心态来练,要以“放下”的心态来练,不能想法太多,不能以强烈的欲念役使身心。役使身心说明你没领悟到“无所得”的道理,你只以为是自己硬练出来的,这是不对的。
然而,不练也恢复不了“太极”。要练,如何来练?要客观地来练,按照前辈正确的经验指导,循序渐进地练。自我意识过强,过于主观,急躁冒进,自满自许,都要不得!这些都是“有所得”的表现,是被“妄执欲念”塞满了脑子的那副样子,是身心包袱越加越重难于登高走远的样子。太极拳经上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要轻灵,先去掉身心包袱,包袱不去,何谈轻灵?要知道,练太极拳的过程即是去掉身心包袱的过程,也即佛教“去执”的过程。至于能否去得如佛教那么彻底,那是另外一回事。
要练好太极拳,必须领会三大基本要素,那就是“松”、“静”、“空”。先求松,要身心俱松;次求静,要动中求静,身不乱动,心无杂想;再次求空,要身心轻灵,心如太虚长风,无挂无碍,身如行云流水,动转活泼。“松”、“静”、“空”也无绝对的先后次第。
练拳要讲究个步骤,明了四句话,太极易得矣。哪四句?即“从形求意,得意忘形,形神俱妙,妙合天心”。
先求形正,笨拙难免。既笨拙矣,不可更以笨拙之法而自得自满,也不可丧失信心。此阶段所学动作似不宜太多。
次求心意,以意领形。初时动作不太听从意念的使唤,后来渐渐地动作有点听命于意念了,但意念尚不能完全地指挥自如。这是属于“控”的阶段。“心”控“形”,“形”役“心”,心形“互役”,心不自在,故不能适应亢卑滑涩等地理条件的变更,不能随环境变化而自然变化。
再后淡化意念,以神会之。等动作完全受控于意念之后,就必须渐渐地削弱控制,将意念淡化,进入到“照”的阶段。此时神意观照身心内外,高屋建瓴,似乎要超然物外了。犹如旁观者清,自然能适应静态的地理条件等的变化,打起拳来显得自在潇洒。拳经上说“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可以说是轻灵的初步。现在的流行说法叫做“淡定”,叫“淡出”更适合,了然淡然从缠绕中拔脚了。
最后一着,是形神浑圆,天人合一。身、心、宇宙浑然相忘,进入“妙和”的阶段;或者更进一步,法界一如,进入“妙如”的境地。此时对
...